近期,我市制定出台《宿迁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现就有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实施计划》起草背景
《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国务院制定全民健身计划,明确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保障等内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周期与每5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期并形成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建成体育强国”明确写进了2035年远景目标。省委省政府把“建成体育强省”写进了2035年远景目标。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部署,推动我市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必须认真谋划未来五年我市全民健身工作,精心制定新周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
二、《实施计划》的起草依据
《实施计划》重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作为主要依据和参考,结合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实际进行起草。
三、主要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面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覆盖城乡,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6平方米。体育社会组织网络更加完善,全市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6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43%。科学健身指导方法更加普及高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推动运动与健康融合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多元,人民体质普遍增强,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93.8%。
四、《实施计划》明确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一是科学规划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修编《宿迁市“十四五”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及时编制体育专项规划。积极改造旧厂房、仓储用地、老旧商业设施场地等用于体育健身,充分利用公园、公共绿地、地下空间、建筑屋顶及高架桥下等“金角银边”改建健身场地。落实国家新建居住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相关标准规范,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在公园、绿地、交通道路、水利工程等重点民生实事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把体育元素植入到民生实事各个领域。二是持续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强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充分利用“城市街角、公园拐角”等零星地块,改建笼式运动场地,打造社区街角公园,增强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不断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全市乡镇体育公园,行政村、农民集中居住区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新建、更新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少于1000套,新建或改扩建各类体育公园(广场)不少于30个。完善覆盖城乡的骑行道、健身步道、水上赛道体系,新增骑行道、健身步道不少于500公里,规划洪泽湖“醉美湖湾”等水上赛道不少于20公里。新建或改扩建县(区)全民健身中心不少于1个、乡镇全民健身中心(运动中心)不少于3个,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不少于1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体育健身需求。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一是打造赛事安全管理新常态。强化底线思维,强化责任意识,以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担当作为,进一步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二是加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的投入。在确保疫情防控常抓不懈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生态体育”城市发展目标,做大做强宿迁马拉松、生态四项、“市长杯”全民健身大联赛等赛事,高标准、高起点打造一批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健身气功、武术散打以及“宿迁半程马拉松系列赛”等群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时尚体育品牌赛事活动,持续擦亮“时尚体育”赛事品牌。三是提高全人群参与度。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青少年体质健康关爱行动,推进游泳项目进校园,普及游泳和防溺水技能。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的作用,广泛开展机关运动会、职工运动会等健身活动。发挥各级老年人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围绕“敬老月”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赛事活动。完善残疾人体育健身保障体系,办好残疾人运动会和各类比赛。鼓励妇女积极参与群众性健身活动,提高妇女身心健康水平。
(三)持续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一是加强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构建以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网络体系。坚持以体育赛事活动为核心竞争力,重点打造“时尚体育大联赛”、社区运动会、《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全民健身网络运动会等系列品牌赛事和活动,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联动的活动体系。二是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支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承办省级以上高规格单项体育赛事活动。到2025年,全市5A级体育社团达2家以上,4A级体育社团达4家以上,体育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技能水平、服务意识显著提高。
(四)不断提高科学健身指导能力和水平。一是完善科学健身志愿服务体系。将“科学健身、强体惠民”作为我市全民健身事业的总体目标和我市“十四五”全民健身发展核心理念。按照市委“把支部建进小区”工作安排部署,围绕群众体育“六边”工程建设,大力开展科学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进体育健身技能、科学健身知识进社区、进小区、进乡村,推动形成党建引领、党组织协同、基层居民共同参与的科学健身服务新局面。二是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推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重心由重数量向重质量、重理论向重实践的转变。每年定期推荐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省级以上高水平培训班,推荐优秀健身队伍参加省级以上高水平比赛活动,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线再培训。到2025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万人。
(五)稳步推进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壮大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体育培训、场馆服务、运动健康等体育服务业,做大做强体育制造业,体育消费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发挥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引领作用,引导场馆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鼓励在热点商圈、地标场所举办夜间体育展演、比赛等全民健身活动,培育夜间体育消费新业态,促进夜间体育消费。
(六)大力弘扬全民健身特色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普及全民健身文化,推进形成“全民健身、你我同行”的良好社会氛围。持续推广全民健身基层典型人物和领军人物,鼓励创作全民健身文化产品,加快形成独特的“生态体育”精神气质和文化符号,不断提升宿迁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努力开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强化体教融合。建立“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体教融合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和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为基础,深化素质教育,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到2025年,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普遍增强,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得到有效控制,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二是促进体卫融合。坚持“大健康”理念,推动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各县(区)分别建设县(区)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运动康复中心)1个、乡镇(街道)运动促进健康站2个、行政村(社区)运动促进健康点3个,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体卫融合服务机构。三是深化体旅融合。深入推进“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加强全民健身与旅游相关部门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依托“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等城市名片,将大运河、骆马湖、洪泽湖、古黄河生态体育公园、项王故里、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皂河龙运城等自然、人文资源进行特色结合,策划宿迁旅游特色精品线路,打造户外体育赛事活动出发地和目的地。四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互联网+健身”数字平台的建设,健全户外公共体育设施数字化管护机制,推广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培训,在确保疫情防控常抓不懈的基础上,提升群众参与赛事活动的便利性。大力推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改造升级,到2023年,享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府补贴的公共体育场馆全部达到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到2025年,50%以上享受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府补贴的公共体育场馆达到信息化建设提升标准。
五、《实施计划》的组织领导和绩效评估
为确保《实施计划》的目标任务能够落实落地,提出了以下4项具体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把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本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二)强化政策保障。要统筹规划全民健身设施用地,依法依规办理用地手续。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赛事活动、体育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释放体育发展活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发展。
(三)严格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安全生产部署要求,落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化解和管控制度,保障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四)实施绩效评估。2025年,将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纳入当年市对县(区)体育指标高质量考核范围。